主页 > 新闻资讯 > 健康驿站
健康驿站 HEALTH STATION

秋冬季节 防止“气象病”的发生

来源:全民健康网 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3.11.11        浏览:22073 次
秋冬季节。天气较冷,医院门诊呼吸道疾
    秋冬季节。天气较冷,医院门诊呼吸道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风、牙齿酸疼等“气象病”明显增多,这和秋冬交替时的气候特点有关。
    关键词 门窗紧闭
    空气不流通  细菌留室中
    秋冬季节寒冷多风,易使人患感冒、咳嗽等疾病。很多人在室内为了保暖,经常会门窗紧闭,空气流通不畅,灰尘、细菌增多,容易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。
    因为空气湿度过小,容易造成患者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,痰液成了病毒和细菌的孳生地,进一步加重感染,而且结成干痂的痰液会固定于气管黏膜上皮,使得黏膜顶端的纤毛不能依靠正常运动来帮助排痰,从而进一步破坏了黏膜纤毛的生理功能。此外,空气湿度降低会让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脱水,弹性降低,灰尘、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,刺激喉部引发咳嗽,容易发生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类疾病。
    医生提醒,早晚要多开窗通气,因为早晚室外湿度相对较高,室内门窗紧闭保暖时也要注意在地板上洒点水,或是晾一些湿毛巾之类的东西,以增加空气湿度。
    关键词 降温
    盲目秋冻冻出病
    中医有“春捂秋冻”一说,认为秋天降温时不必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,而应适当“冻一冻”,接受耐寒锻炼。
    秋冻的前提是健康处于良好状态的人群,有基础病的人盲目‘秋冻’,不但达不到防病强身的目的,后果还可能很严重。”医生提醒说,如有哮喘“前科”的人,受寒易出现呼吸道痉挛,进而引发咳嗽、导致哮喘复发;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病的患者,若盲目挨冻,易引起血管收缩、血流不畅、血压骤升,诱发中风、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;而关节病患者遇寒可能出现关节囊充血,疼痛加重、行动不便。
    因此,能不能冻、该不该冻,还是要因人而异、量力而行,不要不分身体状况而盲目追求“秋冻”,“冻过头”惹病上身。
    关键词 干燥
    静电或致心率失常
    在干燥的秋冬季,神出鬼没的静电随时可能袭来。许多市民都有以下的经历:开关门或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“麻了一下”;脱衣服睡觉时,黑暗中常听到劈啪的声响。对于这些“一闪而过”的静电,很多人并不在意,但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患者,要提防静电危害。
    老年人体质易受静电干扰。由于老年人的皮肤比年轻人干燥,加上心脑血管系统老化、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,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。老年人本来心脑血管系统就有各种病变,程度较高的静电可能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。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、头痛、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咳嗽。
    谢医生指出,为了防静电,室内需要保持一定湿度,勤洒水,有条件的可使用加湿器。老年人在干燥的秋冬季应选柔软、光滑的棉纺织或丝质内衣、内裤,尽量不要穿化纤质地的服装。要勤洗澡、勤换衣服,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。梳头发时,先将梳子蘸一下水,便可消除静电;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用手摸一下墙,可将体内的静电放出去。
    尤其重要的是,产生静电说明体内缺水了,平时要多喝水,减少静电对身体的危害。
    关键词 忽冷忽热
    温差过大易发牙病
    天气急冷急热除了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之外,还容易诱发牙病。秋冬是口腔疾病高发期。
    医生解释说,秋冬天气寒冷,人们在呼吸空气时,牙齿间接接触冷空气,容易引起牙周炎、牙龈出血等病症;气候干燥,大量的病原体游离在空气中,容易诱发牙病;昼夜温差较大,很多市民在饮食上不太注意食物温度,冷热刺激也会给牙齿带来伤害。
   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当人们从室外进屋,特别想喝一杯热乎乎的开水或吃一顿滚烫的火锅,林医生建议,室内外温度反差大,刚进屋不要马上喝过热的水、吃过烫的食物。因为牙髓神经对温度比较敏感,尤其是患有牙齿磨损、牙本质暴露病症的人,一旦遇到冷热刺激易引起牙痛
    老年朋友宜用温水刷牙、温茶漱口,温水对牙齿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护剂,可防治过敏性牙痛;茶水含氟,常用温热茶水漱口,可护齿防龋治牙痛;进食需温热,食物不宜过酸过甜,因为牙齿最适宜在35℃—36℃的口腔温度以及ph值为6.8左右的弱酸性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。若吃过冷、过热的饮食或过酸、过甜的刺激性食品,都会引起牙痛。老年朋友吃醋、酸奶或带酸性的食物时,如出现牙齿酸痛,可将核桃仁放在嘴里咀嚼,因为核桃仁为碱性食品,慢慢咀嚼可中和牙面上的酸性物质,牙齿就不会酸痛了。
网站首页 | 了解我们 | 新闻资讯 | 产品中心 | 投资者关系 | 人力资源
主办单位: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   辽ICP备14003923号-1   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辽)-非经营性-2018-0024
技术支持:逐日科技   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330号   
返回顶部